昨天下午我在地摊市场转了一下,稀稀拉拉的几个人,好地段都被占了。因为是元宵节,市场管理也没有平常那么严。只要不违法乱纪、不吵嘴打架,规规矩矩的做生意就行了。
年前,为了加强市场管理,街里帮忙做了不少的货台,看上去很整齐,估计要求人们把货放在台子上面买。附近的菜农基本上都没有用那些台子,来了随地一铺,就开始卖东西了。她们一般都是园里钟的菜、池塘里养的鱼、鸡鸭鹅下的蛋。卖完就走,来去匆匆,哪个地段好就摆在哪里卖。他们卖的东西都不贵,基本上2至3个小时就卖完了。有时一天来两趟。高高兴兴、有说有笑。不管钱多钱少,都是快乐的。
我没有看到可以写的新闻,就慢慢往前走,在失火被烧的店门前,看见一群人围着一担红菜薹在挑菜。一位老者站在旁边看着那些挑菜的人,另外一位50岁左右的人不停的在称菜、收钱。看这样子估计又有人会跑单。我上前问老者:“老师付,您这菜薹多少钱一斤”?老者说:“1.5元一斤”。我说:“这么好的菜薹,怎么只卖这个价”?老者说:“今年钟的比较多,最近长得快,今天不卖完,明天就老了。今天这是第二趟”。我心里想:农民种点菜真的很辛苦,一大担菜卖不了多少钱,不会有人跑单吧。
旁边一个女的说实话,她开始也没有打算跑。后来等了一会儿一直没有帮她称,她准备跑了。走了两步,我对卖菜的师傅说,“你帮她把菜薹称一称,她等了好久了”。女的连忙把菜递过来让她称了。两斤多一点收3元钱。女的付完钱,红着脸急急忙忙的走了。其余的人都是规规矩矩的等着菜农一个一个的称菜付钱。我就拍了几张照片。
菜快卖完了,人也少了的时候,50岁的人要老者先回家。老者斯斯文文,看上去像是一个知识分子。我问他:“买菜的是您儿子吗”?他说:“是呀”!我说:“您看上去不像是农民”?他说:“是的,我原来在武钢北湖农场那边的小学教书,后来房子拆迁才搬到这里来的。这个儿子没有读什么书,从小就种菜卖菜。现在已经习惯了。但是,现在地已经不多了,还有一点地方可以种菜,以后没有地了,不知道他能干什么”?我对他说:“你别担心,我们这个地方好找工作,实在不行就做个菜贩子卖菜,比种菜赚钱”。他点点头说:“那也是”。